当前位置: 马蜂 >> 马蜂的形状 >> 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孤独创作路上的
如果你对斯蒂芬·金这个名字陌生,那么你肯定听过两部电影,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一部是《闪灵》。对,没错,这两部电影的剧本都源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惊不惊讶?斯蒂芬·金是多产的现代惊悚小说作家,《肖申克的救赎》是他出产的少有的非恐怖类小说,真的很难跟他这个恐怖小说写手挂上钩。
为什么他那么愿意写恐怖小说?为什么他写的小说都那么畅销?他是怎么写作的?
如果你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尤其是写作小说爱好者,这本书千万不能错过,大咖将亲诉自己的写作秘诀,详细、丰满、真实。
如果你热爱着一件事,正走在孤独的路上,也应该看看这本书,它能给你,力量!
该书主要阐述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的写作生涯回忆录,一是作者谈如何写小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写作的狂热以及对家庭的爱。
01金童年四件让我震撼的事
怪不得作者能写出那么恐怖的小说!这是我看到作者童年回忆录的第一反应。
第一件事,被马蜂叮。
也许是两岁半,也许是三岁。金在车库角落里找到一小块水泥板,搬着它慢慢走过车库的水泥地面。就在金陶醉在等着被群众夸赞是“大力士”时,水泥板下面筑巢的马蜂不干了。
“其中一只马蜂大约对被迫迁移感到愤怒,飞出来叮了我的耳朵一口。那种痛精光四射,就像是猛然一口吸进毒气,是我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最厉害的痛楚,但几秒钟后新的痛楚记录就诞生了。我把水泥板扔到地上,碰到我一只光脚的五个脚趾时,把马蜂蜇的那点痛全忘了。”
书友,看到这,你觉得如何?算不算童年的惨?如果认为不算,请继续看。
第二件事,保姆放屁。
尤拉是金四岁时的保姆。她很爱放屁,且又响又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有时候她兴头上来,会把我扔到沙发上,把她穿着羊毛裙子的屁股坐到我的脸上,然后放屁。她还会大笑着叫一声:“炮!”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埋在沼气焰火里。我记得眼前一片黑暗,记得我要窒息了,也记得自己大笑。我当时似乎挺害怕,却也觉得挺搞笑。”
作者童年的“惨”,真是惨的另类。这个片段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以至于吃饭时想起来都觉得恶心。现在我把它写下来,写给你看,希望能稀释下我对此的深刻印象。好调皮。
第三件事,看医生。
金生病了,先是麻疹,然后喉咙恶化,最后到了耳朵。妈妈带他看耳科医生,医生拿着一根尺子长的银针伸进金的耳朵。
作者回忆说,“我往后经受的任何痛苦都难以与那种痛比肩。鼓膜被刺的那种痛真叫人死去活来。我尖声大叫。我的脑袋听到一个声音——好像一声响亮的亲吻。热热的液体从耳朵里流出来——仿佛眼泪从错误的孔眼里流出来。上帝知道,我的眼睛流出的泪水已经够多了。”
一周后,妈妈又带金来到了这里。金又一次经历了那种疼痛和恐惧。
大概5天后,妈妈带着金又来到了诊所。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你第一次骗我,是你不好。我第二次上当,是我活该。你第三次骗我,咱俩都不是东西。我第三次来到耳科医生桌前时,奋力挣扎,尖叫不止,又打又踢。那根针一靠近我的耳朵,我就一把把它打开。最后护士只好把我妈妈从候诊室里叫进来,跟她合力把我制住,按着我,让医生把针扎进去。我叫的又长又响,我到现在好像还能听得到自己当时的叫声。我觉得在我脑袋里的某个深深的山谷中,那尖叫声至今仍在回响。”
那时,金刚上小学一年级。
第四件事,上大号
哥哥骑车带着金经过一片树林。金想上大号了,于是,便蹲在灌木丛里解决了事情,没有纸,金从旁拽了片树叶仔细擦了屁股。这片树叶,是毒藤的叶子。结果你能想象到吗?
“两天后,我的整个背后,从膝盖到肩胛,都红得发亮。我的阴茎幸免于难,可睾丸变得又红又肿,像探照灯一样。我从屁股一路痒到胸腔。最糟糕的是我擦屁股的那只手,那只手肿得好像米老鼠的手,还是唐老鸭一锤子砸过之后肿起来的样子,手指间起了巨大的水泡。”
这时的金,上二年级。
作者能写出那么毛骨悚然的小说,跟作者的童年生活脱不了关系。
02金对写作的狂热
卧病休学那段日子,金在家开始看漫画书,后来都以恐怖、科幻类为主。看得不过瘾,开始自己写。金在1岁左右时,投了第一个稿子,被拒,金把退稿条挂在了钉子上。在金14岁时,墙上的钉子已经承受不了更多退稿信的重量。金换了个大钉子,继续写。
写作是金的兴趣,是否变现,对于少年的金,还不重要。
金是位多产作家,与之相反的另一个阵营,有哈珀·李。她只写了一本书,即《杀死一只知更鸟》。许多作家迄今为止出版的作品不超过五部。
关于此,金是这么描述的:
“这也没什么,但我老想问这帮伙计两个问题:他们已经写出来的作品是花了多久写成的?他们在那些时间之外在干吗?编织阿富汗毛毯?组织教堂集市?崇拜李子?我这么说很可能有点妄自尊大,但是请相信,我确实感到好奇。上帝赋予你一件你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在上帝的分上,你干吗不做呢?”
爱好写作的人是不懂那些出产少的写作人的。
当金接受采访时,有主持人问作者是如何写作的。金的回答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可能你会认为这是在说笑,但金是认真的。金说:“你写作时,会想让世界整个消失,难道不是吗?当然是这样。你写作时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只有一生,但通过写作,可以活出各式各样的人生。
“我对于写小说的基本信念:故事几乎都是自发的。作家的职责就是为它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你如果能像这样看待问题,我们就可以比较舒服地一起工作。但是你如果认定我是个疯子,那也没关系。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
基于情节构思,金这么回答。在他的写作里,没有情节构思这回事。为什么?因为他把人物形象塑造地足够丰满。当人物丰满了,也就生动起来,他们自然而然会做那些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行为,情节也就很自然地发展了下去,没有生硬的转折,没有矫揉造作。
已经成名后的金,他是这样看待写作的:
“对我来说,不写作才是真正的工作。我写作的时候,就像在游乐场,在我感觉最糟糕的三个钟头里,我的感觉其实还是真TM的爽。”
“不写作,才是工作。”超喜欢这句话。
0孤独路上的支持
当金第一次把连抄带编的故事拿给妈妈看时,他的妈妈说:“你自己写一个,斯蒂威。《战士凯西》之流的漫画书都是垃圾,凯西总是把什么人的大牙敲掉。我打赌你会写得更好。自己写一个吧。”
金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的:
“我记得,我听到这话之后觉得自己拥有了无限的选择。我仿佛被领进了一幢大房子,房子里面全是一扇一扇关闭的门,而我喜欢哪扇门,就随便打开哪扇。我想,一个人一辈子都开不完这大房子里的门。”
因为妈妈的鼓励,写作之门至此朝作者开放。
金在16岁时,收到过第一个让作者感到有希望的退稿条,“故事不错。不适合我们,但确实不错。你有天分。继续来稿。”
作者是这么形容当时的心境的:“短短四句话,钢笔写的,字迹非常潦草,字尾还拖着大团墨渍。但这四句话照亮了我十六岁那年阴霾的冬天。”
有时,别人不经意的鼓励,对正在坚持的人来讲,是多么重要。
金结婚后,为了维持生计,找了一份教英语的职位。刨掉课后开会和回家批改作业的时间,金在写作上能花的时间非常少了。家徒四壁,还欠着债务。他生平头一次感觉到写作的艰难。
作者是这么描述的:
“到了礼拜五下午,我多半都会感到我的脑子整个星期都像是被电线捆住了。如果说我什么时候对自己想当作家的梦想有过近似绝望的感觉,就是在那段时间。我仿佛看到三十年后的自己,身穿同样的旧呢子外套,肘部打着补丁,Gap牌卡其裤带上耷拉着啤酒肚。我因为抽了太多长红牌香烟,肯定会常年咳嗽,眼镜更厚,头皮屑更多,而我书桌的抽屉里有六七份未完成的手稿。我会不时把稿子拿出来修改修改,通常是在喝了点酒以后。如果有人问我业余时间做什么,我会告诉人家,我在写一本书——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写作老师,业余时间还能做点别的什么?当然了,我还会骗自己,对自己说还有时间,不会太晚,有些作家到五十岁才开始出版书,见鬼,六十岁开始出版书的都有。也许很多人都这样。”
抱歉,这段引用的有点长,但我真舍不得删掉一句话。
在作者近乎绝望的时段,是他的妻子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关于这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我在翰普顿教书的那些年里(暑假还去新富兰克林洗衣房洗床单),我太太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她如果曾经透露出这样的意思:我在旁德街上出租屋的门廊上,在荷尔门的克拉特路出租拖车屋的洗衣间里花那么多时间写作是浪费工夫,我想我的这份心肯定早就失了大半。可塔碧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怀疑的话。她的支持始终不改,这是我在生活中难得能够坦然接受的一件好礼。我每次看到有人将处女作献给妻子(或者丈夫),总会面露微笑,想:有人了解这种感受。写作是一种孤单的工作。有人相信你,对你至关重要。他们不需要发表演讲。通常只要信任你就足够了。”
孤独的路上,也是需要有人支持,才能持续走下去的。希望你的背后,永远站着一个支持你的人。
这篇文应该叫做摘抄了。没办法,我太喜欢他的原文了。最后,还是引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写作不是为了赚钱、出名、找人约会、做爱或交朋友。写作最终是为了让读你书的人生活更丰富,也让你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是为了站起来,好起来,走出来。快乐起来,好吗?(那时作者经受了车祸,一度以为不能再写作了)快乐起来。
这本书中有些内容——或许太多了——关于我是如何学习写作的。还有许多内容是关于如何写得更好。
其余的部分——可能是最好的部分——是一张特许证:你可以写,你该去写,而且你如果足够勇敢,已经开始写了,就要坚持写下去。写作,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干杯,再满上。”
书名:《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经典写作课)》
作者:斯蒂芬·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0月
推荐指数:4.5星
书籍定位:工具书
推荐人群:正在写作的你,孤独路上寻找自我的你
一句话荐读:读作者的回忆录,就能看到作者心智的成长路径。这个,真有用。
文作于-04-0
“选管理书籍,先看派曰的书评。不违评,不跟风。”
如该文对你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你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是
派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