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扬起研学之帆,探索地理之美广西中学地

发布时间:2022/12/11 20:50:35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过了那么多的山、水,石头、花儿、云朵,我们的研学行程也即将结束。满载丰硕的收获,五天的野外研学实践教学培训,让我们与各种地理之美相遇、相识、相知,充满不舍,却回忆满满。

最后一天,学员们带着四天野外实践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了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对整个考察地区的地质历史发展及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地质、地貌、生物、风土人情等进行更为系统的了解。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自然区域。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属于世界级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科考、旅游价值。

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模型图

区域认知之地质背景

记忆是自身经历的积累,那里埋藏着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通往未来的方向。人类的记忆对于地球而言何其短暂,那我们如何获得地球百万年以前的记忆呢,答案就在地层里。学会利用沉积物的特征去判断其形成环境,掌握以今论古的地理学思维,是本次野外实践考察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对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的认知要从其地质背景开始,从地层的角度探析其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未来变化方向。

园区基本为沉积岩覆盖,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新生界三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园区内岩石基本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火成岩和变质岩,而松散堆积物主要是砂土和砾石,分布于谷地、洼地、天坑等负向地貌内。碳酸盐岩组成了岩溶峰丛地貌。

景区规划图

在前两天田东县棋盘滩研学实践过程中,陈智博士给学员们讲解了岩石类别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构造、颜色、密度、岩层厚度、结晶颗粒的大小、矿物的构成、磨圆度等角度判断。学员们通过用盐酸滴到石灰岩和方解石样本上观察确定此处的岩石类型。

00:13

盐酸滴岩石实验视频

野外考察岩石活动照

博物馆展示的岩石标本

水的力量之暗河寻踪

水,乃万物之源,孕育生命,滋养万物,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需物质。看似柔弱的流水,却生生不息,靠着水滴石穿的毅力磨去奇峰利石,留下壮观的流水地貌。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

地质公园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雨量在-mm左右,丰富的大气降水部分汇入地表河流系统,大部分进入地下暗河体系。在看似平静的地表之下其实暗流涌动,通过物理冲刷与化学溶蚀的作用,塑造着地下石洞世界。在流水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地下水又会若隐若现出露地表,在一个个天窗中展现其魅力。

田阳县变色泉

地下泉水的出露只是地下暗河系统的一个点,为了让学员们更深入寻踪岩流地下河的空间展布,导师引领者我们通过沿途一系列岩流天窗、漏斗的地貌观测,结合浩坤水电站水流的来源,探究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流向与水文特征。

在野外研学实践的过程中,地下水出露形成的变色泉、浩坤湖给学员们展现人间大美湖景风光,宛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浩坤湖位于大山深处,群山环绕,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普照,湖水晶莹剔透,像上天坠落人间的一颗绿宝石,散发着静谧之美。

浩坤湖航拍视频

地貌景观之喀斯特赏析

聚沙可以成塔,滴水可以穿石。数亿年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以及其他碳酸盐类物质不断沉积,形成了总厚度达10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之后,沧海桑田,汪洋成陆,巨厚的碳酸盐岩从海底抬升为陆地。加上中国南方气候湿热,降雨丰富,水流流量大、流速快。这场流水与岩石的对话,在时间的见证下,展现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之景。那一串串的漏斗、岩溶天窗及坡立谷、洼地、崩积地貌便是水与岩交融赐予大自然的最好礼物!

学员们跟随老师们进入马蜂洞、红玫瑰大厅等地下溶洞,学习分析洞内的溶蚀和堆积地貌。水自由地游走于地表和地下,神出鬼没,塑造出溶洞、峰林、天坑、地缝、石笋等一系列景观。在长而幽暗的马蜂洞内,有着另外一片天地,洞顶遍布垂吊下来的钟乳石,形状大小不一,如麒麟、如流苏、如新笋,若是打上光,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不敢言语,恐惊动了这一片美好。

学员们在红玫瑰大厅溶洞中学习

红玫瑰大厅的黑暗探险之旅更让本次野外实践学习进入高潮。在静谧黑暗的洞穴环境里,身边只有流水的嘀嗒声音。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孩子,她的美,她的奇都让我们叹服。对万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繁杂的生活里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大自然的赞歌,或许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绽放方式。

多彩世界之万物之美

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地表和地下溶洞内都有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具备重要的生态、科研、经济价值。莺飞草长,花开花落,不像室内盆栽得到精细养护,却也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沐浴阳光,在风雨中心安理得地轮回,自得其乐。

在雅长兰科植物资源基因园里,学员们观赏到种属各异的美丽兰花。“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贫困而变节——孔子”。兰花,素来受文人墨客追捧。

大石围天坑群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多种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生态、科研价值。大石围天坑森林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乔木层以成年期珍稀的香木莲为主,是大石围天坑的标志植物。

博物馆里展示的乐业园区天坑植物群落介绍

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多数都是阳光赋予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然而,你可知道,在阳光到达不了的终年漆黑潮湿的只有水滴声的溶洞世界里,其实也有着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

了解洞穴内的环境特征及洞穴生物的生理特性是红玫瑰大厅考察探究的学习目标之一。洞穴动物最初可能来源于地表,经过长期演化逐渐适应洞穴环境,身体各器官也会发生改变。学员们在洞内观察到蝙蝠、浅色的蜈蚣等喜居洞穴的动物,还有蟋蟀等。据陈智博士介绍,在洞穴黑暗地带,还可能存在盲鱼、潮虫等动物,这些动物经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

博物馆里对洞穴及天坑内动物的介绍

红玫瑰大厅溶洞里拍摄的洞穴动物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适者生存。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动物们都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但当人类频繁干扰洞穴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给谁带来了生存的契机,又毁灭了谁呢?对此,我们不得不以敬畏之心去看待整个自然,感叹生命的强大和神奇的同时更要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心存一份敬畏之心。

人地关系之区域发展与协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长久生活在山间的蓝靛瑶、高山汉等民族又是如何适应和改造这里的自然环境呢?

博物馆展示的服饰

浩坤湖景区考察遇到出售农产品的阿婆

在博物馆三楼展示了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村,有古朴的染布、制香、造纸等民俗。蓝靛瑶,因善种蓝靛草,喜欢穿蓝靛染的衣服而得名,在此过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在浩坤湖的考察学习中,我们遇见了在风雨桥摆摊出售当地农产品的阿婆,她们依然穿着民族服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博物馆里展示的民居

博物馆里展示的织布工具

几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路的青山绿水,沿途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地区得天独厚的宝藏。浩坤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大石围天坑景区、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依托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建设形成,由此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浩坤水电站的建设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探索,也成为了喀斯特地区典型示范水利工程,为本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限制,喀斯特山区的地质背景复杂,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当地依然十分贫困,喀斯特地区土被薄而不连续,漏水漏肥现象十分严重,使得喀斯特环境的土壤“先天不足”,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发展有限。加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考察浩坤湖水电站的时候,管理员介绍,水电站的建设很早就有了议题,但是近十多年才实现,根本原因也是资金、技术的不足。大石围天坑景区的开发,市场条件不佳,本应是旅游旺季的暑假,游客却十分稀少。

整个区域的开发还面临很多的困难,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村民收入来源仍较为单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还是处于依靠政府扶持的阶段。兰科自然保护区除了肩负生物保护的任务,更需要协调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寻找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向,探讨生物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协调开发和保护两者的关系,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且行且思之地理研学

参观完地质博物馆,学员们带着满满的留恋和不舍踏上了返程的旅途。五天的学习,短暂却十分充实,干货满满。在青山绿水间,一群对地理充满热爱的教育与研究者,且行且思,探索地理的奥秘,感受自然的壮美,思考人地关系,也思考着如何把这一份获得带给更多的人,成为地理实践课程的领航人。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落实学科教育实现育人价值的重任。年11月,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通过有计划的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旅行体验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如何设计出基于乡土资源的研学路线,带领更多的孩子感受家乡之美,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廖伟业老师在给学员们上课

在行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南宁师范大学廖伟业老师为大家举行了《课程视角下的研学教学设计》讲座。从课程的内涵解读、研学课程化诉求、学习过程的设计流程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地理研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径,启发大家积极主动思考、设计研学路线并进行实践反思。

梁浩原博士做《观云识天》知识讲座

梁浩原博士给大家讲解云朵的分类和识别技巧的同时,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云彩之美。云朵就在身边,需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领略大自然之美。

梧州一中特级教师刘敏红

广西地理教研员陈芸先

南宁三中张妍老师

此行,我们用心去观察,用脚步去丈量,用情怀去感悟,收获满满。在返程途中老师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开展研学活动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梧州一中的特级老师刘敏红提出回去要开发基于梧州本土资源的研学路线,设计本校的地理研学课程。广西地理教研员陈芸先老师提出未来要开发一些基于研学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有这方面兴趣和特长的老师拥有广阔的舞台。南宁三中张妍老师提出以后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研学路线,引导学生边游边学,探究学校周边环境,从小范围做起,再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且行且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是研学旅途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可期,愿你我同行,研学,在路上。

主办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

协办单位|广西南宁元途体育产业有限公司

图文编辑|周代许王满红黄民婷胡婵施肖梅

图片拍摄|梁浩原王满红周代许黄民婷胡婵刘晓贝李少郑李淑兰李岳卫

审核|廖伟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