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那人那时那事之四

发布时间:2023/3/24 18:53:29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319984/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生于年前的孔子(公元前—公元前,享年72,虚岁73.)和出生于年前年的孟子(公元前—公元前,享年83,虚岁84.)都多次登临泰山。孔子到泰山,观异姓而王可得数者七十余人。

孔子用泰山来阐释“仁”,山葱茏伟岸使人们观仰,草木茂盛使鸟兽休养生息,山珍富矿滋养万物。如果没有山来给人们提供生活所需,国家如何成其为国家?这就是“仁者乐山”的原因啊!孔子周游天下十四载之久,这位68岁高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老人被鲁王召回,路过泰山脚下时,深感“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孔子周游天下不“行仁政,平天下”不成,回到家乡鲁国时,鲁国外有吴国入侵,内有季氏三雄争权,进退惟艰,很难有大的政治作为。“泰山岩岩气象”使孔子看到了新的动力,晚年返回故里整理文献,教授弟子,苦思劳形,身体渐浙不支,却以泰山自况:“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催乎!哲人其萎乎!”

圣人毕竟是圣人,感天地自然,思万物真理,遭遇千难万险,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条路行不通,就会换一条路,“杏林仁道,桃李满天下,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圣人“平天下”没有完成的事情由弟子们去完成,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圣人也像泰山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思想集大成者“亚圣”孟子,游学齐鲁,也多次登临泰山,做齐国客卿,做到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孔曰成仁,孟曰仗义!

孔子不仅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周游列国观天下”,“著书立说平天下”。最不济发几句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带徒弟一起乖小木船到海外散心;登泰山“惟以咏叹”叹息几声,最终成为“道德完人”,为“万世师表”。圣人以天地为师,帝王以圣人为师,百姓以先祖为师,学生以老师为师。泰山上有“望吴圣迹”,孔子极目选望,说自已看到了吴国苏州城东门外拴着一匹白马,并问最聪明的弟子颜回你看到了吗?颜回答道,看到了,连拴马的带子都看到了。“超然物外,胸怀天下”他们不仅用“眼”看,还用“心”去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反复求索。

圣人是圣明智慧的,但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困于陈蔡”、“孟子三岁丧父”,他们都是“雪后青松”,“雨后彩虹”。鲁迅先生的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四千多年过去了,在豫西伏牛山区禹王山下,走出过比孔夫子还早两千多年的“中华第一圣元圣伊尹”。“躬耕于有莘之野,学习尧舜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操刀之志平天下”,成就了“成汤盛世”、“佐几代帝王”。在这里依然有圣人出生的村庄,祭祀圣人的祠堂,圣人母亲的坟冢。宋代孙复、石介、胡瑗在泰山建立泰山学院,广致生徒,承传儒学。在豫西伊洛之间,伏牛山下,宋代著名学家程颐兄弟和朱熹对他们非常尊崇,誉之为“宋初三先生”。二程、朱熹、邵雍、范仲淹……伊洛大地儒理学兴盛,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已去”(孔子七十三岁去世。孟子八十四岁去世。)、“做人要仁义讲理儿”、“程门立雪的尊师求学精神”、“修身命”、“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这里的乡人都挂在嘴边!挥锄扶犁、肩扛背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也在改变。

一个月前,得知小山村里七十多岁的“陈六爷”,“悬梁而去”。他是农村红白喜事儿的领办人,为乡邻做了很多事情。牛羊买卖的中介人,使山村人手里“活泼”了,家族里的长辈,为子孙大学生贷款,村里人的能人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几个女儿都出嫁成家,为儿子盖了两层小楼,老来得病,不能下地劳作,不为妻儿子加重负担。“七十三岁八十四”的话他做到了。“老田头”(那人.那时.那事之三里有提到,也是悬梁而去)“老吴头”(也是悬梁而去)的故事他也曾想不明白,斯人已逝,记以追思。

小山村修水泥路了,村里的年轻人都热心捐款。禹王山下(伊尹出生在山下)摘酸枣的大娘被马蜂蛰了,田湖村(两程故里在此村)的四五岁的小孩得了大病,在网上有很多人捐款救治……“陈老六”的哥哥“陈老五”住进了乡敬老院……村了有了大型“养牛场”、新型“养猪场”……

圣人家乡的山村一切都在变化,未来可期。修路的挖机已经轰鸣……那人.那时.那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0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