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中国旅游将步入30时代,旅游IP策划如

发布时间:2025/1/21 15:40:32   
旅游3.0时代,核心解读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诉”。这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时代,是考验旅游IP策划的时代。以前景区是景区,景区外是景区外,如今通过景区的旅游IP策划,可以使景区内外联动,景区内以景区IP策划内容为核心,景区外则是旅游IP策划导向下的内容加产品的组合模式,这样一来,景区就不再成为一个单纯只供游览的地方。自旅游1.0时代的看景,到2.0时代的感知,最终迎来3.0时代的“相互倾诉”带来的感悟,推动这一系列变化的是人与景、物之间关系的变化。无论1.0时代还是2.0时代,景、物是旅游的主体,而看景和物的人则是旅游的客体,1.0时代靠的是资源,是景色,但人与景是完全分离、无关联的,人来到景区,将景色保留在相机里,景区门票揣在兜里,旅游产生的垃圾留在景区垃圾桶里,脑子里留下的是“看过”,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再去回想曾经去过的那些地方,除了照片之外,可能找到的记忆也仅仅是“看过”。年轻人对这种旅游感到不满,一部分有些追求的人希望改变,从而催生了旅游2.0时代,这个时代冲破了1.0时代的“看”,年轻人渴望去感知世界,其标志就是自由行,纯玩团自驾游等模式应运而生,体验的是旅游的过程,启程的那一刻,旅游也就随之开始了,这个时代下也给了不少以信息分享为主的旅游APP提供了商机,比如马蜂窝、驴妈妈等,这类APP不以组织旅游团为主要盈利点,而是利用了互动营销策划以吸引更多自由行游人分享攻略来扩大其下载率,在这些人的攻略里景色仍然是主体,人参与了景色中的一小部分,与山水间产生了一些细微的联结,内心也多了一些体味;这种与景、物之间的简单关联对于当代主流人群似乎还是有些单调,无法满足特么的内心需求,3.0时代就随之到来了,在这个时代,人成了主体,景、物是倾诉沟通对象,也没有了所谓的旅游动线策划的概念,有没有景色或者景色在哪儿都不再是焦点,但是人在哪儿、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3.0时代旅行的核心。其实这三个时代的存在并不相互冲突,而是共生关系,并且会在时代的推动下形成长期并存的趋势,这三个时代的侧重点不同,主流趋势也不同,游人的需求也就随之有所变化。拿近年流行的“洱海发呆”来说吧,洱海岸边有个双廊小村,一度成为网红旅游地(当前已关闭),其实那里并不是一个景点,甚至没有任何历史文化承载,却俨然成为了旅游打卡圣地,引得无数人纷纷来此望海发呆,放空心灵,在被开发之前,双廊只是一个小村庄,后来当地人发现了机遇;说起北京旅游,大家脑海中出现的无非是故宫、长城等等名望与文化兼具的景点,但在北京有一个地方,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这里白天却也只有22度,晚上更是凉快无比温度只有15度左右,这就是位于北京周边的海坨山谷,一片模仿瑞士建筑的旅游渡假区。沿着京礼高速一路北行,在一条专门去海坨山谷的小路上,伴着风声掠过的除了清爽的空气还有美丽的花海,山和小溪,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嘈杂的人群,仿佛置身于另个天地,很多人慕名而来,不踏青不玩水,只是找个草坪坐下,静静的放空,任由时间缓慢的流淌。这些都是旅游IP下的产物,景还是那个景,山还是那片山,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才催生了不同的旅游黄金机遇,才有了3.0时代的到来3.0时代是一种大概念,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文化呈现,无论哪个时代下,旅游中的景色都是必须的,景色是舞台,有了舞台才能上演节目,重要的是,游人的身份已经发生变化,由舞台的单纯看客过渡到参与者最后进化成为演员甚至导演。日益增长的宽眼界、高素质的游客和低素质低能力的导游、粗制滥造的景区、瞎编乱造的景区故事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引导了3.0时代的到来,现阶段市场的主要矛盾正在于此,旅游业者要适应3.0时代的发展,就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旅游策划和旅游IP策划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才是新时代旅游业的主角,冲破前两个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大环境的旅游时代的束缚,打破格局,形成全新的旅游IP策划观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