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21世纪,还能不能打地道战

发布时间:2023/4/27 14:31:35   

小时候对电影《地道战》特感兴趣,于是和小伙伴相约去钻村边的“荫子”(方言“暗窑”,解放前在村边半崖上修的躲土匪的隐蔽窑洞)。我们拿着手电筒,从山下的入口往上爬,才爬了十多米,惊起了一群在窑里栖息的蝙蝠,扑啦啦地往出飞,不少蝙蝠撞在我们的身上,吓得我们几个人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

“地道战”示意图

后来大人们吓唬我们说,“荫子”里面有鬼,谁进去,就会被鬼抓走,自此再没人敢钻那个暗窑。前年回家,顺路捎了同村当年的一个小伙伴,开车路过“荫子”时,他给我指说这几年雨水多,“荫子”塌了,现在想起来没进去看看,很觉得是个遗憾。

于是我想,无论“地道”或是“荫子”,其特点是挖在地下,出口隐蔽,里面有一定的生活设施,在面对危险时,人可以躲藏在其中,静待外界变化,是进退自如、攻防兼备的民间防御建筑。

古罗马的地道内攻防战

对于“地道”的使用,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典籍中几乎都有记载。例如公元年,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在安众,曹军“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就是地道的大规模应用。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的“运兵道”,公元年邓艾在祁山谷口挖地道,也都是地道的军事用途。另外有专家考证,像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有可能就是一种依山势、岩洞建立的规模空前的“地道群”罢了。

在国外,“地道”也是古已有之。在公元前1.2万年左右的古埃及绘画和浮雕上,绘制了人们挖掘地道的图形。公元前年,西亚两河流域的亚述人留存的文物手稿中,有军事用途的“地道”挖掘和使用描述。

古埃及挖掘“地道”的绘画和浮雕

在欧洲,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城墙和堡垒都异常牢固,为了攻击城邦国,进攻一方经常要借助挖掘地道,来越过壕沟和高大城墙的阻碍,实施军事攻击。例如公元前年,在争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权的战争中,发生了罗得岛围城战。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指挥军队,在阵地上挖掘大型地道,而罗德岛守军则用撞击锤击塌地道,将大批攻击者埋葬在地道中。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作家埃涅阿斯·蒂托斯在作品中描写了如何建造地道。

经考古学家确认,这是年波斯人进攻古罗马杜拉欧罗波斯市时在城墙下挖的地道遗迹

在西亚,地道的攻防历史也很悠久。年,波斯人进攻古罗马杜拉欧罗波斯市时,在城墙下挖掘了地道。

复原古希腊建造地道的图片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地道的建造和攻防进入到新的阶段。一则军队里有了专门挖掘地道的“工兵”,再则互相突入地道进行作战,以及使用火烧、毒烟、马蜂进行攻防。最为有名的是,年高弗黎的十字军包围土耳其尼西亚的围攻,和年奥斯曼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

十七世纪开始,西方军队出现了真正军事职业“工兵”。他们主要的作用是用炸药塞满地道,去炸塌敌人的堡垒。

罗德岛攻防战

在现当代,地道的军事作用发挥最为极致的有四个特例:其一,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冀中平原军民广泛应用的“地道战”;其二,是日本在硫磺岛和中国东北修的地下军事堡垒;其三,是美国侵越时期的越南“古芝地道”;其四,是阿富汗的“地道战”。这四种地道不仅是地下通道,更是一座座地下城堡。医院、会议场、睡眠房间、作战房间、弹药库、粮库等设备,还有射击孔、陷阱、规划极为完备,易守难攻。

古芝地道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地道攻防战是一对矛盾体。随着钢筋混凝土等坚固地下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古代传统对抗“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已不太适合现代“地下堡垒”。在越南战争时,美军主要采用了爆破、放毒气、火焰喷射器扫射等方法对地道进行攻击。在阿富汗,苏联主要采取各式爆破的方法,来破坏地道的军事攻击能力。而到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时,则是大量使用钻地弹的方法进行定点轰击,让依靠厚实的天然和人工“地道”建筑的方式进行作战的作用大为降低。

苏联在阿富汗进行地道战的教程

而在俄乌之战中,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钢铁厂“底下堡垒”最终被攻破,说明再坚固的地下堡垒也有软肋。

因此,在21世纪时,传统的“地道”,是否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地道战”是否已经完全终结?这真是一个军事专家很有必要去思考的新命题。(陕西西安张岳琢)

亚速营钢铁厂“底下堡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