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蜂 >> 马蜂的繁衍 >> 治平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课程端午节
今日治平学子明日国家栋梁
端
午
节
浓情端午
传承文化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今天是五月初五,有句话叫“五月初五过端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小治先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
DUANWU
01端午吃粽怀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臣,他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但是这一主张却遭到了亲秦派的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们就总是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的多了,楚王就信以为真,革了屈原的官职,并将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江南一带。
在流放途中,屈原仍然牵挂着祖国和人民,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比如《离骚》《天问》《九歌》等等。公元前年,楚国都城被秦国的军队攻破,屈原心如刀割,万念俱灰。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写完绝笔作《怀沙》之后,他抱起一块青石,纵身跳进了汨(mì)罗江。
当楚国百姓听说敬爱的屈原大夫投江自尽后,十分悲痛。他们纷纷去汨(mì)罗江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来回穿梭,希望打捞到屈原的遗体,好好安葬他,可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这时,一个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全扔进江里,说是让江里的小鱼小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了。人们觉得很有道理,也都纷纷回家拿吃的丢进江里。
一位老医师还抱来一坛雄黄酒,打开盖子就“咕噜咕噜”地把酒倒进江里,说要药晕江里的蛟龙和水兽,免得它们去伤害屈原大夫。后来,人们担心饭团扔进江里会散开,于是就用芦苇叶将饭团包起来,外面缠上彩色丝线,就演变成了现在吃的粽子。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用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方式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的“天问一号”的命名,也来自屈原。
DUANWU
02端午习俗知多少
最传统的端午节应该怎么过?大家都知道吗?快来一起了解一下吧。节日里有家人的陪伴,人生才变得有意义!
1.赛龙舟,洗龙湫水
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
粽子里的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3.挂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4.系五色线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很多地方在端午这天的清晨,家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在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五色丝线。
5.斗草
古时,大家会在端午节这天结伴到郊外采药,在收获之余,会举行各种比赛,如互报花名、草名等,儿童则分别拿一株草互相勾住,往相反的方向拽,最先断开的一方则为输。
6.悬挂艾叶菖蒲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7.喝雄黄酒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而且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
8.画额
对于不能饮酒的孩子,大人就在端午这天用雄黄酒涂抹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地方,意在消毒防病。典型的做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使孩子身上留下“猛虎”的印记,以此辟邪。
9.煮大蒜瓣
大蒜色白入肺,性味辛温,最善除肺经之风邪。故治疗伴咽痒的咳嗽往往有奇效。所以,一般煮大蒜水喝可以预防感冒。
10.滚鸡蛋、吃鸡蛋
民间相传蛋形似心形,吃了鸡蛋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年吉利。端午还有滚鸡蛋的习俗。过去,老人们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念叨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现在,孩子们喜欢爬上沙坡,将鸡蛋从高坡上骨碌下来,看谁的鸡蛋骨碌的远。
11.驱五毒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
12.放风筝
端午节这天楚人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也称为“放殃”,意为“送走灾难”。
13.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DUANWU
03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目前大家熟知的传说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屈原四种说法呢。据说,介子推不愿入朝为官,结果在绵山抱着树被烧死,晋文公便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并下令在五月初五这天祭奠他,祭奠介子推的大多为北方人。
再说伍子胥,伍子胥给吴国立了大功却被吴王夫差杀害,伍子胥死后,吴王夫差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扔进了钱塘江,曹娥等待溺水的父亲,等了十七天却仍不见父亲归来,于是悲伤投江自尽,凭吊这两个人的大多数是江苏人和浙江人。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还写过一篇《端午考》专门研究端午节的起源。闻先生认为,作为民间节日的端午节,它的起源地应该是春秋时期的越吴地区,后来流传越来越广,延伸到了荆楚流域,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地区,再北上至中原。那么赛龙舟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呀,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刚刚开发,人们敬畏鱼虫水兽,于是就造出了龙形的舟,并向水中投掷虫食,以祈福消灾。秦汉以后,端午节的风俗传到湖北一带后更为兴盛,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所以我们的端午节,其实起源于人们为生存而与水患水怪进行的抗争,后来因为人们对忠烈的凭吊,就逐渐升华为人们对生命尊严的敬仰了。
DUANWU
04粽子的八大流派
DUANWU
05《端午奇妙游》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夜》在很多平台都可以看到,基本上各大视频网站,河南卫视的官方微博,还有B站等,都有完整版和剪辑版可供阅读。
里面你可以看到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饮雄黄酒、艾草祛病等端午习俗对后来人的影响,关键是,整个制作非常国潮,你觉得很贴近现在的文化,和传统的怀念端午片很不一样。
DUANWU
06邂逅最美端午诗词
端午节,吟起诗词,感受古人情怀,涌起一抹乡愁,盈得一份眷恋。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欢度端午佳节,免不了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赛龙舟,热闹非凡。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滋生异样的深情。
《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作于庆元元年(),描写了越州(今浙江绍兴)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开怀宴饮等节俗,满溢生活的乐趣。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却没朋友能共赏,略凄凉哀伤,怀念起为国尽忠的屈原,又增添了许多悲哀。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DUANWU
07端午节的冷知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更是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庆典活动,但是你真的了解端午节吗?
本期小治特地选取了那些关于端午节的冷知识,快来和小伙伴们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端午小达人。答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