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行走在雾灵山林莽深处的护林员摸清林场动植

发布时间:2022/10/26 13:59:28   
早期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60.html

来源:北京晚报

张德怀(右一)、马志红(右二)和同事们在巡山过程的间隙,给深山里的动植物摸底。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护林员就是扛着猎枪,背着干粮,在茫茫林莽中防火治虫……不过,驻扎在密云雾灵山林场的护林员有点儿不一样。虽然,每天他们都背着干粮往大山里钻,但他们在日常巡护工作之余,还要用GPS、红外相机等高科技产品,来记录大森林里的那些珍稀动植物,甚至还将积累的成果排版出书。

珍贵的植物就在脚下却看不到

46岁的张德怀是年来到雾灵山林场的,在来这里之前,他没有想到这里竟然会这么苦。“连吃的水都要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挑。”张德怀笑着说,那时候林场很多设施并不完善,看到林场的护林员条件艰苦,附近的村民还经常给大家送水送菜。

守着这么一大片森林,张德怀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调研,发现了轮叶贝母,这是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轮叶贝母是一种草本植物,二十多厘米高,我们谁也不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就没当回事,后来育林除草,不经意间,将它们剃了头。”张德怀说,当专家们看到林场职工把轮叶贝母剃了头,痛惜得连连拍大腿。

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再次来到林场做调查,大家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两株外形奇特的植物。“沐先运博士说一定要保护好这两个宝贝。”张德怀说,听了沐博士的话,大家一头雾水,原来,这两棵植物从外形上看,极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山西杓兰,但是因为没有开花,所以还不太清楚。“后来我们就将这两棵植物好好地保护了起来。”直到四年后,这两棵杓兰才终于开了花,张德怀赶紧将沐博士请了过来。通过对花的观察,这种杓兰是大花杓兰,虽然珍贵程度比不上山西杓兰,但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种花全市也就百十来棵,分布在门头沟、延庆和我们这儿。”

这两件事给了张德怀很大的启发。“常年在山里转,我们的家底到底都有什么,谁也说不清楚,甚至为了育林毁了那些珍贵的植物也不知道。”从那时候起,张德怀和林场的同事们开始留意起藏在这大片林莽中的植物。

给物种摸底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雾灵山林场的物种摸底,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雾灵山林场属于燕山山脉支脉,距离北京市区多公里,有.4公顷,因为物种极其丰富,被专家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面对这样大的一个宝库,林场职工们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毕竟咱们也不是动植物专家,即使看到了珍贵物种也不知道是什么呀。”因此,在巡山的过程中,张德怀和同事们将一些没见过的植物一一用相机记录下来,再请专家来进行鉴别。

“植物跑不了,可动物就不一样了。”已经在林场工作了36年的马志红负责带着其他6名同事给动物们做统计。大家在林业大学鲍伟东教授的指导下,从拣粪便开始,统计动物种类。“以前进山带的干粮只有馒头和榨菜,现在条件好多了,可以吃上自发热的盒饭了。”每天的巡山工作并不轻松,每个人背着五十多斤的仪器设备要在山里转三四十公里路。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山里野猪比较多,为了防止野猪伤人,进山的时候,大家每个人腰里别着一根电棒,不过能管多大的用,谁的心里都没底。“有时候远远看到野猪,心里还是挺害怕的。”好在野猪一般也不主动攻击人类,看到马志红和他的同事,也会远远躲开。最令马志红头疼的还是毒蛇和马蜂。“我们这里每个人都被马蜂蜇过。”有一次,马志红和同事们一起巡山,一位同事不小心踩了一个马蜂窝,结果数只马蜂倾巢而出,把同事叮了二十多个包。“当时把我们都吓坏了,还好那位同事没有对蜂毒过敏,捡回一条命。”

将山里的动植物资源整理出书

“一开始,我们没有红外相机,还是林业大学那边做调研的师生给提供了15台设备。”马志红说,因为熟悉这里的环境,林场的护林员们主动承担了仪器安置的任务。不少仪器需要安置在山脊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动物们怕人,一看到人就会躲得远远的。为了能让这些相机拍摄到动物,大家也想了不少办法。“动物喜欢吃盐,我们就背来盐砖,放在相机拍摄的范围内。”马志红和同事们最兴奋的事儿就是去查看监测点相机里的录像和照片。“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只野猪带着一群小崽跑过去,有时候,会看到一只雌斑羚带着小斑羚蹦过去。”除了安置相机,马志红每次和同事们巡山时,也会带上照相机。不过动物们看到有人来了,一般都会躲得远远的。“为了拍一张照片,我在后面使劲儿追,追了半天,最后只拍到了人家的屁股。”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大家对家底有了不少地了解。张德怀说现在他已经可以分辨多种植物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现在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会去查阅资料,积累相关知识。“以前条件不好,没有多余的经费,我们就跟别的单位蹭。”张德怀说,每每遇到有大专院校的师生过来调研,林场的职工就会主动承担最艰苦的安置摄像设备工作。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难得。

这些年的积累不仅丰富了林场护林员的知识储备,大家的研究成果也集结成书。去年,雾灵山林场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已经印刷出版,今年张德怀和同事们一起整理的动物资源图谱书稿也已经排好,准备在11月份前后印刷出版。

本报记者李环宇图片由张德怀提供J

□对话

希望在林场里建成中小学生科普基地

北京晚报:对雾灵山林场动植物的摸底有哪些收获?

张德怀:这几年,我们拍摄了十多万张植物照片,对家底也有了初步的统计。目前,已知保护区内共有植物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2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北京市级44种。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北京地区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野生青杄个体以及全市数量最多的岩生报春种群,还有仅在雾灵山林场区域可见的膜荚黄芪。在动物方面,共记录到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32种,北京市一级27种,北京市二级种,中国特有品种16种。

北京晚报:和传统护林工作相比,现在的工作有哪些不同?

张德怀:护林员的主业是防火防治虫害。我们刚开始做动植物种类摸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不务正业,大家只能在巡护的路上,顺手做这些工作。现在,我们做出了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像今年做的轮叶贝母保育工作项目,有了专门的项目经费,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以前拍摄动物的时候,那些红外相机都是借的,或者找人“施舍”的,现在我们也和很多科研机构多方合作,我们出力,他们出设备和专业的指导,实现了双赢。同时,我们在护林巡护的过程中也用上了高科技,譬如,使用GPS定位系统,对一些珍稀植物的生长地点进行定位,好摸清它们的分布状况。

北京晚报:除了统计动植物资源,今后还有什么设想?

张德怀: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不远的将来,在雾灵山林场建成一个中小学生科普基地。我们这边好多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就是去城里转转博物馆,我觉得雾灵山林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大家不来这里亲近大自然呢?而且从小培养孩子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参与到生态建设和保护上,这样人和自然才能真正地成为朋友,和谐相处。李环宇文并摄J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