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蜂螫人致伤,怎么自救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2/12/21 17:04:14   
北京扁平疣医院网站 http://m.39.net/pf/a_8744639.html

前段时间,网上就曾掀起一小股蜜蜂热,大家互相传阅“全世界最可爱的蜜蜂子”的图片。

图中为蜜蜂科中的熊蜂

而在注意到蜜蜂的可爱之前,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是欣赏它们的辛勤。唐朝诗人罗隐还曾为蜜蜂赋诗一首: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对于蜜蜂来说,就是大流蜜期,蜜蜂需要活跃地忙于采集工作。

如果你是一个养蜂人,你更明白这段时间有多重要——春繁期,全年养蜂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促使越冬蜂群快速恢复群势、新老工蜂自然更替、将蜂群发展成强大的采集群,以充分利用春季蜜源。

所以在这段期间,蜂螫人的发生率也自然上升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当许多人上山扫墓、或特意跑去欣赏大片盛开的花田时,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

4月2日下午,海口27人扫墓时遭蜂螫伤,其中一71岁老人殒命,26人受伤。

排蜂为几类野生蜜蜂的总称

小小一根蜂刺,为什么这么危险?

蜜蜂总科下,其实有很多种蜂类,多有毒刺,比较出名的比如大黄蜂,学名胡蜂,也叫马蜂,体型大,毒性也大,一般蜜蜂只能螫一次,而胡蜂却可以螫多次。

被蜂螫后,蜂尾部的毒刺扎入皮肤,释放毒液,毒液侵入人体,一是可发生过敏反应,二是直接毒性作用致病。

轻微情况下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处坏死、化脓,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等情况。

以胡蜂螫伤为例,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系统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性神经水肿等症状,更严重的还会危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表现为恶心、腹部绞痛、腹泻、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

多器官功能损害,常见的例如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遇见蜂群,“惹不起,躲得起”

一般蜜蜂不会随意螫人,释放毒刺对于蜜蜂来说,算是最后要赔上自己性命的杀手锏。所以遇见蜜蜂,不要用手挥赶,远离它即可。

相反如果极力抵抗,要知道蜜蜂可以发出讯息,结果招来的可能就是群蜂的集体攻击。

若是不小心在山上、野外碰上了蜂巢,立即远离,以免惊动、侵扰整个蜂群。

若是不幸偏偏遇上了蜂群,这时候忍住不要扑打,也不要迅速奔跑,可以蹲伏不动,记得尽可能地遮挡、包裹身上的暴露部位,直到蜂群不再攻击为止。

被蜂螫了,慎用镊子拔刺,学会正确应对方法

被蜂螫伤,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拔出刺。但是注意,不要轻易用镊子或钳子拔出刺,因为这样操作可能会挤压毒刺根端的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体内,加重过敏反应。建议立即用针头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挤压伤口。

蜜蜂毒液多为酸性,且普通蜜蜂的毒性不大,可用苏打水、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涂敷螫伤处,也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清凉止痒的药膏也可涂抹伤口周围,利于皮疹消退。

若有严重过敏反应,立即服用抗过敏药物,多喝水排出毒素,立即就近就医。

若出现昏迷休克,身边的人要及时采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所有人,野外游玩时,应穿着长袖长裤衣物;带简易防蜂帽;田间或山野的劳动人群应备蛇皮袋、布单等遮盖物,紧急时用于临时护身。

教育儿童不要惊扰蜂巢,不要追赶、扑打蜂类,避免螫伤。

指导专家:

王传林/医院

刘斯/医院

陈庆军/医院

李洪臣/医院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

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7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