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比打工挣钱高庄村这样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

发布时间:2022/10/6 18:00:07   

如何把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回村?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涛为解决这个问题,苦心奋斗了四年。

四年间,路过村子的外村人都说,高庄村变“白”了,村民变富了。

微山湖边的高庄村是鱼台县唐马镇的一个普通村,3月21日,记者来到村里的蔬菜产业园看到,这里的32栋反季节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在村里大棚打工的村民。

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的自然条件,曾让高庄村的人们一筹莫展。“光靠种地估计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年,脑子活络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涛领着大伙多方考察后,将目光锁定在了发展大棚种植上。他自己则做了村里第一个“扣大棚”的人。

“我们这边把建大棚说成‘扣大棚’,当时我就想通过建大棚把村里的年轻人‘扣’在村里。”刘涛介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地方,过去的高庄村也不例外,“没有劳动力就没有生产力,光靠村里的老人搞发展怎么可能有未来?必须靠年轻人。”

高庄村有余口人,30岁左右常年在外打工或是工作的年轻人有40余人,刘涛通过走访这些人的家庭,给他们的家属要来电话,抽空就给他们打电话,讲政策,话发展。

今年32岁的村民高树宝,两年前被刘涛一个电话“要”了回来。“打工那阵儿,刘书记总给我打电话让我回来种大棚,说比打工挣钱,当时我还不信。”他说。

村民高树宝种植的马蜂菜即将打包发货。

年,高树宝回到高庄村,加入“扣大棚”队伍。“一开始租了两个棚种西红柿和黄瓜,一年就收入了八九万元,而过去在徐州打工一年才挣四五万元。”高树宝说,今年一月份,他又在隔壁杨宅子村租赁了三个大棚,发展野菜种植。

“野菜现在在大城市市场很大,今年我就把马蜂菜‘搬到了’大棚里,一亩地收余斤,5块钱1斤,大棚实行轮作,一年能种四茬,两季马蜂菜,一季芹菜,一季地瓜。”高树宝介绍,预计今年一个大棚销售收入能达到9万元,去掉成本,纯利润也能达到6万元。

去年,为了提高村民抗风险和议价能力,保证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高庄村选择了公司化运营这条道,成立蔬菜种植管理公司,实行村民入股,集中经营的模式。

高庄村年轻人心甘情愿地被大棚“扣”在家乡。

“公司除对全村蔬菜进行统购统销外,每年还从盈利中拿出一定比例分红,通过销售和分红双重收入保证村民的利益。村集体则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积累,用来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刘涛表示,对于这家大伙都有份的公司,村里的年轻人跃跃欲试,都希望参与进来为村庄发展出一份力。

“筑巢”引“凤”归,如今的高庄村,除了在外上学和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外,3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一半回了村。

高庄村不少年轻人如今过上了城乡“两栖”生活。他们在10公里外的县城买房供孩子读书居住,而自己则把精力越来越多地留在村子里,拴在大棚上。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张超通讯员缪学振赵诗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