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蜂 >> 马蜂的繁衍 >> 她5年来俯身大地拍下几万张虫虫的照片,写
楚天都市报11月4日讯(记者徐颖通讯员郭潆琨摄影:肖敏)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活方式最多样的动物,有万种以上,而全世界已知的动物也不过多万种。当你身处荒野,与一只虫子对眼而视,是一种什么感觉?一位学生物学出身的写作者,五年来俯身云南大地,用人类的单眼、相机的镜头与虫虫们的复眼对视,拍下了几万张虫虫的照片,著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与虫在野》。11月2日,《与虫在野》在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评选中荣获“自然生活奖”。
《与虫在野》作者半夏,与到场嘉宾著名作家刘醒龙、著名诗人车延高
11月3日下午,《与虫在野》的作者半夏来到武汉卓尔书店,向在场读者分享她做5年“荒野侦探”的体会,以及从昆虫观察中体味到的对自然乃至生命的思索。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著名诗人车延高,作为分享嘉宾出席《与虫在野》新书分享会。
《与虫在野》作者半夏分享
在活动现场,半夏一开始就为大家解释了自己萌生做“荒野侦探”的原因。“那日微雨中散步,美人蕉在雨中娇滴滴的,手机镜头贴近它的曲线,微距镜头里看见钢铁侠一般帅的苍蝇一枚……过去我们对苍蝇都是无比厌恶,但此刻我惊讶于一只苍蝇的美丽,它给了我别样的审美。”这只绿豆蝇,成为半夏“从此看虫”的缘起。
昆虫研究专业人士三蝶纪现场发表感受
半夏从生物学和生活的角度观察虫子,也思考虫子与人的关系。她说,越贴近人类的昆虫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也越强,由于它们对自然的感知比人类更加敏感,它们可以迅速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家都讨厌蟑螂,但不要小瞧了蟑螂,与蟑螂相比,人类更像是地球上的“短租客”,因为蟑螂已经存在了上亿年。
半夏在现场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昆虫给予的人类启迪和灵感。如人类利用仿生学,模仿蝴蝶翅膀的浮网状结构让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保持表面温度恒定;而《诗经》、《尔雅》中也提到一些古代人对昆虫诗意的认知。
活动现场
关于虫子,刘醒龙和车延高两位嘉宾纷纷都回忆起童年与马蜂有关的趣事。刘醒龙感慨,与他们那个年代的童年相比,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得可怜,看到一只虫子,如获珍宝。车延高认为《与虫在野》是一本可以“跟随自己行走的微型昆虫博物馆”,是一本具有“桥梁性”的书,是上代人、家长与孩子沟通感情的绝妙工具。
来到现场的一位昆虫研究专业人士三蝶纪说,原以为爱虫子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群体,没想到后来发现有很多人都喜欢虫子,就像爱鸟的人自称为“鸟人”一样,爱虫的人都自称为“虫人”,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与虫在野》的诗意书写给了我很多启发,未来我也想写一本关于虫子的书。”